最後更新日期:2024年12月24日
前言
這是【教練個人品牌系列文】的第4篇。
在這一系列的文章,我把我這些年來,對於個人品牌的所有認知、心法,以及可執行的實際做法都寫出來。
希望我這一路上的經驗與心得分享,可以為你帶來一點幫助。
如果你也想要創造個人IP,提升影響力,甚至把影響力變現,歡迎你收藏這一系列的文章。
- 教練個人品牌系列文:
今天這篇文章,我們來談談自媒體經營。
自媒體經營是發展個人品牌的最佳手段,在這個時代,也顯然是各領域專業人士的剛需。
不管你對於自媒體經營的看法如何,實際經營到什麼程度,我相信這篇文章都有你可以參考的細節。
那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經營自媒體超重要的8個觀念心法
1.「助人」才是經營自媒體的最小單位
一個人最在乎的,永遠是自己。
所以不管你再專業、再有趣,只要你的內容與對方無關,他就不會浪費任何一秒鐘在你身上。
也就是說,一切的自媒體經營,都要以「助人」為首要任務。
不管是提供娛樂,還是提供知識,甚至只有資料整理,只要你的內容可以幫助他,就可以稱得上是「好內容」。
就算只有一個人觀看、一個人按讚,只要提供了幫助,你就把自己的個人品牌往前推進了一步。
例如,在健身領域,別總說運動有多好、增肌減脂可以帶來健康,要說「對方會在乎的事情」。
像是可以輕鬆的爬百岳、可以給孫子飛高高、可以活得更久陪伴家人等等,讓「你所認知的價值」符合「觀眾內心想要的價值」。
2.信任感就是一切
為什麼阿公阿嬤會相信親朋好友所推薦的地下藥品,而不相信電視上的大品牌藥廠?因為電視太有距離感,無法信任。
個人品牌與自媒體也是這樣,如果你只是生硬的在平台發表知識,就像是電視上的大藥廠,感覺很厲害,但僅此而已。
所以,你必須提升觀眾的信任感。
那該如何提升?在提供價值之餘,我認為有兩點非常重要。
第一,你必須露臉,讓觀眾感覺到有一個活生生的人在和他溝通、互動。
第二,你必須真誠,所有發表的內容都要符合你的內心價值觀,所有的一言一行,都自然真誠不做作。把觀眾當成你的朋友,你平常怎麼跟朋友互動,就怎麼跟觀眾互動。
有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沒有道路通往真誠,因為真誠本身就是道路」。
3.被罵也是你的工作
所有正在自媒體的人,其實都在無形之中背負了一個重責大任,躲也躲不掉。這件事情就是「被罵」,也就是所謂的酸民文化。
我相信,沒有人喜歡被酸、被批評、被責備、被公審,但是如果你要在網路上發表言論,多多少少都要承擔這些責任。
因為在整個社會中,有功成名就的人,也有窮困潦倒的人,其中成功的人佔絕少數。以80/20法則來說,較為成功的往往是那20%的人。
所以,對於剩下80%的人來說,有些人每天拼命努力往上爬,想擠進那20%的行列;也有些人努力過了,情況依舊不見起色;更有些人連努力都不想,用一種超脫世俗的姿態來逃避。
對於相對逆境的人來說,你說他們想成功嗎?當然想(儘管他不見得會承認),不過以現階段來說,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依舊存在。
也就是說,社會中至少有80%的人對於自己的生活不滿意。
其中,有些人選擇放眼未來,求「希望」,努力改變自己。
有些人選擇自我欺騙,求「解脫」,幫自己找藉口。
有些人選擇憤世忌俗,求「公道」,藉由否定別人,來穩固自己的存在的價值。
對於第三種求公道的人來說,要彰顯自己的價值,最快、最不用負責任的方法,就是利用網路的匿名性來否定、傷害別人,所以那些高度曝光的公眾人物,自然就成了首選目標。
試想,如果今天沒有了公眾人物、沒有了網路的匿名管道,對於那些求公道的人,要去哪裡宣洩負面能量?
如果這些人的負面能量無從宣洩,會不會反而在現實生活中,做出更激進的行為,引發更多社會問題?
我想,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。
看到這邊,你應該也明白了,如果今天一位公眾人物遭受謾罵、毀謗,能讓社會上的負面能量有地方宣洩,那或許這就是身為公眾人物的「職責」與「原罪」。
網紅也好、明星也罷,這些公眾人物就像是社會上的大磁鐵,吸引大眾的注意力。但是你要知道,磁鐵通常不具有篩選功能,高級鐵、普通鐵、廢鐵,都會一起被吸引。
當你吸到廢鐵的時候,其實算是功德無量,因為廢鐵被你吸引之後,就不會去污染其他環境了。
在網路時代,如果你想要有一點成就,基本上就等於公眾人物,而對於公眾人物來說,「被罵」也是日常的工作之一。
如果你也是公眾人物,或是正在成為公眾人物的路上,希望你有一顆強韌的心,為社會盡一份心力。
4.釐清商業模式、銷售漏斗
自媒體就等同創業,而不是慈善機構,所以必須有一個商業模式在背後支撐。
商業模式就是「把你的價值變現的過程」,可能是透過內容吸引流量,讓流量直接跟你購買產品或服務;也可能是透過內容吸引流量,再把流量變賣給廠商。
釐清自己的商業模式之後,就可以思考更細節的銷售漏斗。
銷售漏斗簡單來說,就是如何從100個觀眾當中,篩選出真正會和你購買產品或服務的人,並且順利交付價值。
有了商業模式與銷售漏斗,你的自媒體創業才能持續進行。
5.優化客戶體驗流程
如果你確認自己的內容不是「寫自己爽」,而是可以為別人帶來價值,同時觀眾也願意付費跟你購買價值,那你就可以開始思考客戶的體驗流程。
也就是說,你要站在觀眾的角度思考,他今天從點讚、訂閱、認識你、信任你,到最後付費購買,這當中的體驗流程是否順暢。
我們的目的,就是要「把客戶購買的助力拉到最高」,以及「把客戶購買的阻力降到最低」。
例如,在客戶遇到問題的時候,能不能即時解答;當客戶拿出信用卡要付款的時候,能不能簡單易操作。
不管是訂閱、溝通、提升信任、銷售產品、交付產品、產品維護,所有的環節都必須做出優化。
因為我們很可能會因為一個網站設定出問題,就損失了好幾筆訂單。而一個優化過後的客戶體驗流程,就可以更順利的交付價值。
6.「公流量」引導至「私流量」
公流量的意思,就是我們的流量是依附在某個企業、某個平台之上,例如Youtube、Facebook、Instagram的紛絲數。
如果這些企業或平台出了問題,那我們的紛絲與流量也會瞬間歸零。
而私流量的意思,是我們握有流量的主導權,可以不受平台與演算法的控制,例如網站的會員名單、自媒體的Email名單等等。
所以,我們一開始經營自媒體,就要有意識的慢慢把公流量引導至自己的私流量,自己才能擺脫平台的風險與意外事件。
其中,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收集Email名單經營,只要你有了潛在客戶的Email名單,你就可以帶著它到處跑,不用配合平台與演算法。
7.一魚多吃+多平台經營
內容行銷,你一定要學會一魚多吃。
例如,寫一篇部落格文章,你可以:
- 摘錄精華,放在限時動態
- 製作圖文,發布IG
- 錄製成語音檔案,發布Podcast
- 路程影片,發布Youtube
- 發送電子報,經營會員名單
- 當成課程的素材
- 當成演講的素材
- 當成寫書的素材
- ⋯⋯
如此一來,你只要創作一次,就可以讓一個內容擁有廣大的傳播效果,讓自己一次的努力發揮最大的作用。
而這也表示,你不能只侷限於單一平台,而是要多平台經營。可能是部落格、Instagram、Podcast、Tiktok等等。
8.克服「不夠專業」的心魔
我發現很多人在經營自媒體的時候,會有「認為自己不夠專業」的心魔。
而認爲自己不夠專業,又可以細分成為兩種類型
- 認為「自己」不夠專業
- 認為「自己的內容」不夠專業
如果是第一種,我會說,每個人都是先開始才會變專業的,不管是任何領域,沒有人一開始就很專業。
所以,不管是產業大神,還是新手小白,都可以分享自己知道的知識點,只要你比別人會一點點就行。
如果是第二種,我會說,不管你的內容再簡單、再基礎,都會有人需要看。
因為專業是相對的,如果你踏入了健身房半年,你寫的內容,就可以給剛踏入健身房三個月的人看;如果你已經成為產業內大神,那你的內容就是給那些「打算成為大神」的人看。
不管是基礎、專業,還是複雜,確認內容好不好的唯一指標,是「有沒有提供價值」。
只要能提供價值,就是好內容。
結語
在這個時代,自媒體經營,是一門顯學,也是剛需。
每個人必須透過自媒體平台,來放大自己的專業與影響力。
而我認為,學習自媒體經營,最重要的是觀念與心法。因為步驟與流程隨時都在變,但觀念與心法只要正確,到哪裡都可以看到成果。
希望我過去這幾年的經驗,可以為你帶來一些幫助!
【教練個人品牌系列文】的第4篇就到這裡,我們下篇見!
- 教練個人品牌系列文:
未來的你,會感謝現在拼命的自己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,可以輸入E-mail訂閱電子報
讓我帶你「用健身理解人生」
時尚肌肉
健身推坑專家
看透事物的本質,打通堵塞的腦袋
健身|產品評測|SEO|寫作